正文

杨庆媛教授团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发布:世界轮作休耕实践考察与中国轮作休耕制度探索

转载自赛杰奥公号(2022年8月17日)

从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历史沿革到今天建立正式制度,可以认为传统的精耕细作和轮作休耕,本质上都是科学用地与养地,但两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轮作休耕是一项长期战略,不仅需要短期的政策试点,强力启动,更需要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相融合,实现长期推广。在总结典型国家和地区的轮作休耕制度后发现,要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合理确定轮作休耕规模;轮作休耕模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点;以收益平衡和保障农户生计为基础建立和完善补助标准。中国的轮作休耕制度要与中国现行的农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相适应;对轮作休耕制度运行成本要有清晰的预期,基于耕地细碎化和小农经济的现实国情设计轮作休耕制度,才能降低制度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中国轮作休耕制度体系基本框架构建,应基于不同区域的问题导向、资源本底和耕地利用特点,针对性地设计差异化的轮作休耕模式,如地下水漏斗区——节水保水型休耕模式、重金属污染区——清洁去污型休耕模式、生态严重退化区——生态修复型休耕模式等;建立包括耕地本底条件、经济社会条件、耕地利用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诊断体系,对轮作休耕耕地进行识别;应基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构建耕地轮作休耕规模综合预测模型,合理确定全国轮作休耕规模的上限;将轮作休耕区域、轮作休耕规模和轮作休耕时间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对轮作休耕定位、定量、定序的宏观调控,优化轮作休耕地的时空配置。轮作休耕补助是休耕制度运行的核心动力,轮作休耕补助标准应体现耕地的综合价值;强化轮作休耕地的利用与管理,以轮作休耕为平台开展耕地综合治理。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的部分成果,本书围绕世界轮作休耕制度演进及实践发展和中国轮作休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应用实践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解读了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国内外背景及宏观环境。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内力方面,主要包括: ①部分耕地资源环境严重透支,如地下水超采、土壤污染、土壤退化等,迫切需要让耕地休养生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驱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位稳定等。在外力方面,主要包括: ①国际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为中国实行轮作休耕提供了有利窗口;农业科技进步(良种的推广、单产的提高、土壤的改良等),为中国实行轮作休耕提供了可能。然而,尽管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有强大的内外推力和拉力,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实施,而是需要审慎推进。
2) 梳理和总结了中国耕地轮作休耕的历史沿革以及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总体情况。轮作休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本书梳理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轮作休耕实践和理论知识,总结了历史经验对中国当前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启示。在摸清中国轮作休耕实践整体情况的基础上,从休耕规模、空间分布、组织方式、技术模式等方面,对国家统一部署试点和地方自主试点两种类型的轮作休耕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完成了对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实践的全面了解和清晰认识。
3) 总结了代表性发达国家、欧盟和中国台湾地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经验及启示。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分析了代表性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欧盟和中国台湾地区轮作休耕的耕地选择、区域布局、规模确定技术方法,从轮作休耕的制度体系,项目的申请程序和要求,轮作休耕的补助标准、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总结了代表性发达国家、欧盟和中国台湾地区轮作休耕制度的异同及经验教训,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轮作休耕制度体系提供了外部参考。
4) 构建了中国轮作休耕制度体系基本框架。中国的轮作休耕制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和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在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时,既要延续传统耕作方式,又要在新形势下对耕地保护制度进行创新。本书对新形势下中国轮作休耕制度框架进行了概念性设计,包括区域差异化的轮作休耕模式设计、轮作休耕地的诊断与识别、轮作休耕规模的测定、轮作休耕地的时空优化配置、轮作休耕补助标准及补助方式、轮作休耕行为主体的响应及协调、轮作休耕地的利用与管理、轮作休耕的监测评估、与现有耕地保护制度相兼容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轮作休耕为平台的耕地综合治理机制等方面。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人:广东健地农业

电 话:0757-87768918

邮 箱:jiandinongye@126.com

招 聘:jiandizhaopin@126.com

地 址:佛山市南海区三龙湾大道广佛上城11栋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