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能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的农业解读

导    读


2021年10月8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召开的前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从优化就地保护体系、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阐释了中国在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具体举措。农业作为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的产业之一,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可以得到哪些的启发,又应为此作出如何调整?

撰文/陈能场(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发表于《人民三农乡村振兴观察报告》(第09期)2021年11月15日

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深刻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大主张,郑重宣布我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的世界视野和天下情怀,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积极作为和历史担当。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无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无论哪个地方、哪个部门,无论处于生态环保的哪个环节,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经由生态系统的内部传导机制影响到其他地方,甚至可能影响到生态环保全局。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启发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资料显示,自1900年以来,全球大约75%的植物遗传多样性已经丧失,只留下一些基因一致的高产品种;大约30%的牲畜正以每个月6个品种的速度消失,面临灭绝的风险;目前已知的30万个人类食物品种中,只有200种被食用。由此可见,农作物、畜牧多样性的降低已经间接造成了人类饮食结构的不平衡,并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整体。同时,由于农业带来的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尚待解决,就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讨论成为一种必要。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以下简称 "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开展的工作,集中展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行动和成效,总结提炼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和经验,激发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性,对于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理念与实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白皮书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给农业生物多样性在中国的提高与保护以启发。


第一,优化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体系。白皮书中提到,优化就地保护体系是以构建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高度的战略契合性、目标协同性和空间一致性,将有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生态空间。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着每个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的差异,优化农作物就地保护体系对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十分重要。从高纬度的养麦、玉米和高粱到低纬度的棉花、橡胶和椰子,与气候带都有相适应的关系。如何生产与保护本地物产,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符合当地气候特征的种植业,是农业生物多样性 "就地保护"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国人多地少、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如今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模式在我国蓬勃发展,具有本地化突出特点的合作社和社区农业可以降低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时间,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参与度,是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的有效尝试。


第二,完善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体系。白皮书中提到,迁地保护体系是对就地保护的有效补充。在已有的农业食物结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保护不常用农业生物物种,其工作重点在于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种子基因库。现阶段,除了国家基因库,我国的一些行业和区域也正在努力建立各类种子基因库。如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农科院与中国林业集团共建的国家级农林作物种子基因库、国家南药基因资源库等。建立种子基因库不仅可以保存作物的遗传多样性,还能保存在诸如提高产量、抗病性、耐旱性和营养质量等特殊情况下所需的基因。同时,基因库的建立对于保护种子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中免于灭绝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安全管理。这项措施的重点在于管理外来入侵农作物。据统计,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已超过280种,其中昆虫和木兰是主要的入侵动物和入侵植物类群,分别占入侵种总数的25%和40%。针对已暴发成灾的外来入侵物种,2003年,我国按照 "广泛发动、防除并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方针,组织开展集中灭除活动,初步统计全国已开展各类灭除活动2000余次,灭除面积超过3000万亩次。


扭转生物入侵劣势重点在于建立强有力的防控机制,我国相关部门应配加快制定生物安全法,明确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要求,强化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法律依据,继续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政策制度,开展重点区域与物种调查监测,推进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切实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水平。

在此基础上,要加深认识,深刻理解与入侵物种的战场重点在于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除了"就地保护,已有物种、"迁地保护"稀有物种,还应关注转基因农作物的培育,加大研究力度,从科学、社会和经济角度综合考量转基因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坚决防范转基因生物系统释放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且,从政策角度加强监管。生态环境的治理离不开政策强有力的指引,在我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所经历的漫长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土壤生态环境关乎食品安全、健康安全和环境安全,但由于真隐蔽性、滞后性和积累性的特点,土壤的生态环境改善从政策上应做到充分细分,有的放矢。


首先,积极治理农田污染。2006年,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壤污染调查;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公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公告》;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法》;2021年8月,在国新办举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2020年的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农田污染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其次,积极推进土壤健康。据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的研究表明,从1980年到2010年,我国土壤的酸度增加6倍,土壤健康严重受损。2015年,农业部制定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坚持生态为先、建设为重,以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退化污染重点区域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地力平均较2014年提高0.35个等级,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高标准农田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能够提升基础地力,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藏粮于民,藏粮于技"。


最后,积极促进农业转型。2004年,我国开始在化肥、农机、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开展农业补贴,这在保障粮食稳步增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化肥和农药施用过量的局面。2016年11月,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提出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快推动落实相关农业补贴政策改革,把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上;2017年农业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提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相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方向;2018年出台《农业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通过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2020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提到,2012-2019年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7.14,提高了5.01%,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实现了稳步提升。


第五,协同多边推进绿色发展,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


1982年10月,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学谈论会中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由此,我国开始尝试把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40多年来,我国于生态模式构建和做法上努力探索发展出一条适合中国地域特征和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逐步形成"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生态示范体系。例如,我国在东北4省(区)的32个县(市、区、旗、农场)区域内的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示范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采取作物覆盖、残茬覆盖少免耕和合理轮作等在内的科学耕种方法,改善土壤质量、节约用水、保持土壤肥力,于生物固碳和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等方面收获了一定的经验。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经验,共同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重大风险挑战。美国曾因对农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如20世纪30年代的"黑风暴",之后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安全,实现农业稳定发展;欧洲各国也在努力发展多种可持续农业模式,并获得一定成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成为共识,为各国在可持续技术、理念和经验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桥梁。


白皮书的发布全面介绍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展开的工作,展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行动和成效,提炼了我国的实践和经验,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同时也启发了三农领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历史时期的生态发展方向。提升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在于对农业可持续性的贯彻实施和对生态农业的多方切入,不仅要将农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方,更应将农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方,将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能力、加强韧性和提高生产水平与农业系统转型柜结合,在习近平主席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沿着乡村振兴战略方向,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人:广东健地农业

电 话:0757-87768918

邮 箱:jiandinongye@126.com

招 聘:jiandizhaopin@126.com

地 址:佛山市南海区三龙湾大道广佛上城11栋8楼